文章
  • 文章
搜索

欢迎访问成就中国!展示中国成就,弘扬依法治国!

首页 >> 华夏英才 >>华夏英才 >> 杨桂生,我国首位工程塑料博士
详细内容

杨桂生,我国首位工程塑料博士

一位年轻人, 27岁成为我国首位工 程塑料博士, 31岁就被中科院破格提拔为研究员。他以发展我国工程塑料为己任,作为主要发明人拥有国家发明专利 25项,填补了工程塑料领域的多项空白,逼近了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中国工程塑料行业代表性人物;

  一位年轻人,作为农民的儿子,把自己的人生坐标牢牢锁定在发展民族高科技产业上。他怀揣 2000元南下上海,短短 8年间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了 30%,带出了一支我国工程塑料研究开发和高科技产业化的人才队伍,闯出了一条科研和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之路; 

  这位年轻人,被国内权威媒体评为 “可能影响 21世纪中国的 100位青年人物 ”,也被第一位访问中国企业的 200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伦。黑格先生引为知己。他就是我国工程塑料学科带头人、中科院化学所博士生导师、上海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杨桂生。

   “赛钢 ”的理想

  在人类发展史中,材料往往成为划分时代的标志,如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

   20世纪曾是钢铁称雄的时代。但一种更新的材料却使 “钢铁大王 ”风光不再,这就是塑料,尤其是 “赛钢 ”的工程塑料。由于其优良的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通信、汽车、电子等领域,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然而,我国工程塑料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成为许多重大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每一次材料的革命,都成为人类文明飞跃的杠杆。材料对于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性,杨桂生自然更加清楚。 1990年,刚刚毕业的 杨桂生博士,正处于人生的又一个选择点。他可以出国继续深造,几年前他就曾被列入保送到德国留学的名单之中;他也可以在实验室里继续从事一系列的基础理论研究,当时他已是中科院化学所最年轻的课题组组长。然而,他却选择了另一条路,决心以自己所学的专长,为我国新材料工业的迅速崛起闯出一条新路!他说: “我们国家太需要了,我想在技术开发上做些工作 ……”

  杨桂生是农民的儿子。在他的身上有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坚韧和勤劳。杨桂生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青年科学家,时代的召唤给了他创业的勇气和独特的眼光。在经过了理想确立的激越之后,杨桂生思考了实现理想的基本战略,那就是 “以科研为本,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推动,实现科研和应用相互间的正向促进,实现科研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同步增长 ”。杨桂生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要做生产力的释放者,也要做生产力的存储者。

  杨桂生开始了科研等各方面的积极准备。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进一步坚定了他的决心。 1992年底,杨桂生离开了深爱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只身一人南下上海,贷款注册成立了上海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杰事杰 ”——“做杰出的人、做杰出的事 ”。这位初闯上海的年轻人,大声地喊出了自己的心声,走上了为我国塑料工业崛起的奋斗之路。

  杨桂生一手做研究,一手做企业。科研任务、厂商洽谈、工程塑料介绍课就是他全部的生活。每天,直到夜深人静,才听到自己肚子饿得 “咕、咕 ”叫,但公司地处郊区,无处安抚肚子,只能喝几口水继续工作。终于,杨桂生的 “胃 ”再也忍受不住这种 “欺骗 ”,两次胃大出血,医院发出了病危通知。可是,对他来说,单位就是家,家就是自己,病危通知单被他塞进了自己的办公桌 ……回想起这段日子,杨桂生说,虽然没有白天黑夜之分,但有理想的光明;虽然没有生活的诗情画意,但有与时俱进的振奋。

  凭着锲而不舍、顽强拼博的精神,凭着他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出众的才华,短短几年间,杨桂生先后完成了 11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20项市院级重大科技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25项,出版专著 1部,发表论文 30余篇。其中 “聚烯烃工程塑料 ”等科研项目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玻纤增强 AS合金材料等十余项产品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落后发达国家 20年的我国工程塑料技术水平有了大大的提升,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中国工程塑料行业代表性人物。公司也实现了销售和资产年增长率均超过 190%,年销售额达 4.6亿,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 30%的跨越式发展。

  创新的力量

  杨桂生特别喜欢江总书记关于创新的论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他说,科研就是一种创新,企业发展也需要创新,创新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贷款 60万元起步的 “杰事杰 ”公司,今天已经成为上海市首家通过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认定的 “双高 ”企业 ,成为上海市和中国工程塑料行业第一家获得高新技术上市资格的企业,它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创新之路。杨桂生认为,最重要的创新就是确立了市场为主导地位的科研、企业发展机制。

  技术创新,突出一个 “实 ”字。杨桂生注重会合其他交叉学科、专业技术力量,立足解决相关行业技术发展的关键课题。也就是说科研要重视市场需求,要 “管用 ”。降低空调器噪声,一直是春兰集团的质量目标。杨桂生主动找上门,运用空气动力学等技术,对分体式空调的贯流风叶进行了优化设计,并改用一种性能更好、价格更低的工程塑料加工制造,使制成品合格率从原来的不足 50%上升到 90%以上,噪声从 45分贝降到 41.5分贝,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这一技术在全国空调业已普遍推广,每年可为空调厂商降低成本 4亿元左右。海尔集团开发家用洗碗机,内胆原来采用的是玻璃钢,易开裂,杨桂生帮助他们研制开发出工程塑料内胆材料,满足了海尔 “零缺陷 ”的严格要求,不仅质量更好,且易加工成型,每只可节省成本 200元,年降低成本 2千余万元。

  营销创新,体现一个 “快 ”字。 “杰事杰 ”的营销队伍是复合型的,在 “杰事杰 ”没有一个脱离市场的纯粹技术人员,也没有一个不懂技术的的营销人员。在杨桂生他们的努力下, “杰事杰 ”形成了从市场信息收集到立项、开发、推广的快速反应机制,一个产品从立项到用户认可,一般只用 2至 3个月的时间。杨桂生感到,我国工程塑料领域的落后,一是体现在研究上,二是反映在实际应用上。让有关企业尽快了解、使用新材料成为 “杰事杰 ”的重要营销目标。为此,他们主动为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开设讲座,进行现场模拟试验,提供 “产品+技术 ”的 “捆绑式 ”服务,不断拓展新材料的应用范围。

  发展创新,追求一个 “大 ”字。杨桂生认为,高科技产业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把企业做大才能拓展高科技的影响,才能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 “杰事杰 ”公司发挥自身在工程塑料领域的科研和生产优势,组建多种资产形式的卫星企业,形成了以 “杰事杰 ”公司为核心,以资产和技术为纽带,各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化模式。 “杰事杰 ”还在汽车行业选择了上海大众,在家电行业选择了春兰、海尔和科龙,在国外选择了三菱等公司,与他们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为 “杰事杰 ”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布置了强劲的市场拉动力,为企业的发展建立了广阔舞台。

  创新的精神也融入了每个人的头脑,创新成为公司文化的内核。在 “杰事杰 ”,每年都会有十几项、二十几项新的技术投入应用,创新能力成为对人的重要评判标准。

   “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杨桂生 “科技创新、点塑成金 ”, “杰事杰 ”很快被市场所认识。现在,他们已为全国的汽车、航空、电器、通信等行业,提供了四个系列、百余种高性能的工程塑料,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打出了 “中华牌 ”。产品成为海尔、大众、春兰、夏普、长虹、格力等著名企业工程塑料的技术依托和选材依托,彻底打破了我国工程塑料市场长期被 “洋人 ”垄断的局面,累计为我国汽车、家电等产业降低成本约 30亿元,年节约外汇 1.7亿美元。传统塑料工业有了工程塑料这个 “王子 ”,相关产业因此受到巨大牵引,前沿性的基础研究也有了新的课题来源。

   “磁场 ”的核心

  至今,作为科学家和企业董事长的杨桂生其科研人员的本色还是没有丝毫的淡薄。每次出席会议、洽谈项目,他总要找机会谈技术、讲工程塑料;白天他处理公司事务,晚上则又沉浸在科学的自由王国中。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项工作他始终没有松懈,那就是带出一支工程塑料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作为博士生导师的他,现在还带着三名博士研究生。

   “一枝独秀不是春 ”。创业之初的杨桂生就把人才培养作为公司工作的核心,提出了 “万世基业,选材为本 ”的口号。这既代表了 “杰事杰 ”所从事的新材料领域研究应用的特点,又体现了杨桂生通过高科技产业化的实践培养一支科技人才团队的心愿。从这个意义上讲,杨桂生可能永远会是一个 “课题组长 ”。

  杨桂生把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加速器,一个能够让知识直接释放能量的实验室。在 “杰事杰 ”平均每 5人拥有一项发明专利权,而这些发明专利绝大多数已经被应用到实践当中。他说,因为市场的资源配置和导向作用使得这些知识成果能更快地释放能量,科技人员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因此年轻人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科学研究中,这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我要做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架设好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从而使企业成为人才培养的加速器。

  杨桂生把加强对青年人才的教育看成是最有价值的投资。他说: “对年轻人而言最重要的投资是教育,我们要把公司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 “杰事杰 ”为员工提供了大量的国内外培训、学术交流的机会,引导员工跟踪世界最新科技发展动态。为了培养学术骨干,杨桂生主动卸任,将公司一位有潜力的青年推上国家核心学术期刊编委的岗位。许多员工说, “杨总不仅是我们事业的良师,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导师。 ”

  杨桂生把发展我国工程塑料事业的理想作为 “杰事杰 ”事业的基石。在 “杰事杰 ”,员工的平均年龄不到 29岁,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超过 80%;中高级管理人员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了 40%,其中有在跨国公司任职经历的占 32%,形成了工程塑料研究开发和高科技产业化的 “人才高地 ”。来到 “杰事杰 ”的优秀人才中,许多人是被这种科研发展模式所吸引,但杨桂生对理想近乎狂热的执著更让他们感动。全国劳动模范,某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一研究员与杨桂生结识后志同道合,举家迁到上海,开拓高分子建筑材料这一新的领域;一位曾在美国 GE公司工作了 15年的高级管理人员,也被 “杰事杰 ”的事业所吸引,担任了公司营销总监。员工们认为, “杰事杰 ”有一种催人奋进的、为理想而战的磁场,磁场的核心就是杨桂生。

 扎实的人才队伍为杨桂生他们理想的实现插上了有力的翅膀, “杰事杰 ”已经成为我国最具规模的专业从事工程塑料研发和产业化的基地,杨桂生和他的创业团队也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赞扬。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亲切接见杨桂生,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上海市市长徐匡迪等领导多次到公司视察。

   2001年 5月 19日, 200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黑格先生专门造访 “杰事杰 ”公司。参观 后黑格先生由衷称赞道: “即使在机制十分完善的美国,科学家创业进行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也是很难做到的,真没想到,中国的科学家做到了! ”面对同行对中国科学家的赞誉杨桂生感到自豪。而黑格先生的潜台词中对中国科学家进行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环境的认同更让杨桂生振奋。

  此时的杨桂生再一次想到了中科院院长路甬祥的亲切勉励: “你们的实践代表了一代年轻人创新创业的发展方向,让我们看到了科学院高科技产业的希望之路! ”

  在这条希望之路上,杨桂生和他的创业团队满怀信心,必将行得更远、变得更强,去实现科技强国、民族振兴的光荣理想!


延伸阅读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seo seo